目前分類:節氣養生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春天養肝 滋養氣血不爆肝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天大地陽氣將升 人體肝氣生發好養肝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季常發胃寒痛 宜溫養脾胃散寒氣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行性感冒治療 中西醫面面觀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季天人合一養生法 求得陰陽平衡保健康
2009/12/06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中醫著重四季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魏以斌在一場養生講座中表示,所謂天人合一的養生法,就是強調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季季節的環境、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對於隔年的疾病預防也有所幫助。

中醫師魏以斌表示,中醫古籍中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因此,四季天人合一養生法,是指包括處在冬天的時節,可選擇晚起,避開嚴寒,就如同動物冬眠,可以幫助保存陽氣,這就是中醫獨特的天人合一的養生觀。而到春天的時候,氣候溫和,百花盛開,則應該早睡早起,迎接陽光。到了夏天天氣炎熱萬物盛長,依然必須早睡早起,多到戶外走走,不可因為怕熱就整天躲在冷氣房裡吹冷氣,反而不好。而秋天時,天氣漸漸轉涼氣候乾燥,人的活動也必須收斂,漸漸減少。

醫師指出,中醫養生觀點認為冬天需要潛藏,儲備足夠的精力,才能應付接下來惡劣的環境,及來年對自身健康的一切挑戰。而老年人養生也應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因此冬天應固守精氣,隔年才能有著不怕疾病侵擾、上身。

中醫強調的養生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魏以斌醫師表示,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橫。簡單來說,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而陽就是能量。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中醫也同時種適養生兼顧身心,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鍊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練調養。

魏以斌表示,中醫常說的「陰陽」;簡單來看,凡是發熱的、有活動性、往外的,都可說是屬於陽;凡是發冷的、往裡發展的,都可說是屬於陰。一般而言,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

此外,中醫也強調身心合一的整體觀念,養生應注重包括身體和心靈兩個層面,除了要重適有形身體的鍛鍊保養,也強調心靈的調養修練;因為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天怎麼補?營養師建議輕食健康輕鬆補
【中國時報 鄭光宏/嘉義報導】2009.12.11

  「有病去病、沒病強身」是許多人對進補的觀念,但補品中少不了的酒、麻油,以及大多以肉類和內臟為主的食材,都是熱量高、富含膽固醇等成分,對於營養不虞匱乏的現代人來說,當心進補滿足了口腹,卻反而造成健康的負擔。大林慈濟營養師王子南建議「輕食進補」,才能讓健康沒負擔。

  過去傳統農業社會多以進補來犒賞一年的辛勞,但現代人吃得好,進補卻成為冬天打打牙祭的好理由。王子南指出,常見的補品食材多是以動物性蛋白或內臟類為主,含有飽和脂肪酸、膽固醇以及普林,吃多了對肝、腎造成負擔,也容易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而濃縮的湯頭更會引發痛風發作。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耆粉光參藥膳茶飲 秋冬食補不求人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名人專欄/韓良露:三伏天清心食 - 樂活Lohas!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今年因為每15天就要在南村落上節氣生活美學的課程,以致對時節的變化特別敏感,例如小暑7月7日一過,果然如民諺所云,「小暑溫風至」,意思是小暑一過風就不會有涼風了,吹在身上的風都是熱的,怪不得「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小時候就常聽長輩說,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就是三伏天,但三伏天是什麼時候?為什麼三伏天會熱呢?這些問題一直到我開始研究節氣後才開始明白。

所謂三伏,訂在節氣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像今年是陽曆7月14日(農曆閏5月22日庚申日),第四個庚日(農曆6月初3庚午日)為二伏(陽曆7月24日),這段時日都是一年中最酷熱的時候。一直要熱到立秋節氣後第一庚日才是末伏,也可以出伏了,像今年的末伏是陽曆8月13日(農曆6月23日庚寅日),三伏天通常是30天,但也可能40天,還好今年只有30天。

在節氣上,三伏天剛好是小暑和大暑的時節,三伏天計算出來了,但三伏天為什麼會熱呢?

夏日從立夏到夏至再到立秋,照五行之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本是自然循環之理,因此屬木的春日過了到屬火的夏日是自然之道;屬金的秋日過了到屬水的冬日;水的冬日之後又是一年復始到了屬木的春日。

在這樣的循環中,唯獨屬火的夏日到屬金的秋日並非生生不息,而為火剋金的現象,這正是民間對夏日熱到不行的理解,也因此在夏日中的庚金日,更是夏火剋金的炎夏,必須等到入秋後(立秋),夏火熄了,剋金之氣才會平息。

中醫的道家之學,主張身體的小宇宙對應著天地的大宇宙,一年之中,夏火最旺的時候,本是心力最不濟之時,為了慎防心力衰竭,夏日養生最重清心,尤其是三伏天之中,尤重心的調養。

記得童年時,每到大人口中的三伏天,阿嬤一定在家親熬青草茶,煮絲瓜麵線,爸爸則煮綠豆粥配荷葉排骨,還有蓮子涼湯,長大後才明白吃的都是清心消暑的食物。

在人們通常都在家吃飯過日子的年代,四季飲食自有民間依五行節氣的養生之道,印象中阿嬤是絕不會在夏天煮麻油雞的,爸爸也從不在冬天煮綠豆湯。但看看現在天天外食的人,夏天吃火鍋,冬天喝涼茶的人比比皆是,但也造成了許多人在三伏天皮膚出問題,只知道往皮膚科拿類固醇藥膏治標,卻不考慮治本之道,調節心火過熱。

懂一些節氣五行的學問,這不僅只是知識,而是關於身體、自然的道理,三伏天是一年中必須經過的日子,與其抱怨酷暑,還不如好好安頓身心,吃些消暑的瓜果,如苦瓜、西瓜、黃瓜、絲瓜、綠豆、蓮子、百合等等,長夏有涼食為伴,自然就較宜人了。

【2009/07/26 元氣周報】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uote

熱出來的病 中暑要人命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熱出來的病 中暑要人命【聯合報╱胡彼得/永和耕莘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2009.08.06 02:22 am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